《孙子兵法》的价值观
◆ 孙子的“计”,是基本面,不是操作面。是最拙的,不是最巧的,“计”,是计算实力对比,对比计算的科目有五项,叫“五事七计”。
五事,是道、天、地、将、法。七计,是主孰有道、将孰有能、天地孰得、法令孰行、兵众孰强、士卒孰练、赏罚孰明。就是比较敌我双方的政治、天时、地利、人才和法治。
◆ 通过计算定胜负,胜了才打,这就叫胜算。
◆ 孙子就说了,“善战者无智名”,有智名的都不是善战者。善战者打的仗,都是看似平淡无奇,没故事,
◆ 孙子兵法不是战法,是不战之法;不是战胜之法,是不战而胜之法;不是战而后胜之法,是先胜而后战之法。
◆ 故经之以五事,校之以计,而索其情。一曰道,二曰天,三曰地,四曰将,五曰法。
◆ 道者,令民与上同意也。故可以与之死,可以与之生,而不畏危。
◆ 全国人民支持你,你才打;不支持,就不要轻举妄动。
◆ 天者,阴阳、寒暑,时制也。
◆ 姜太公所言:“智者不法,愚者拘之。”
◆ 中国人说天时地利人和,天时里面主要也是人和。人和是自己人的和。天时是天下人之和。
◆ 地者,远近、险易、广狭、死生也。
◆ 行军,在正确的时间、正确的地点,出现正确的兵力,这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。
◆ 行军必是无人之境,交火必是有利地形、优势兵力。
◆ 可见对于战斗而言,交火开打只是最后见分晓的那一步,主要功夫全在诗外。我们的工作不也是一样吗?
◆ 将者,智、信、仁、勇、严也。
◆ 智信仁勇严不是简单的排序,更不是独立的存在,必须五德俱备。
◆ 信,就是赏罚分明
◆ 信,则民心民力可用。
◆ 信,有赏罚分明之信,也有默契之信
◆ 心里装着对方的利益,并有能力让对方清楚这一点。
◆ 第三讲“仁”。
杜牧注解说:“仁者,爱人悯物,知勤劳也。”
◆ “勇”,杜牧注解说:“勇者,决胜乘势,不逡巡也。”
◆ 好谋无断
◆ 无论做什么事,要有牺牲精神,向死而生。
◆ 廉”就是账目公开透明。
◆ 明”,就是要把下属的表现一一看明。
◆ 所以做领导的,不要只关注事,要关注人。
◆ 曾国藩说,以“廉明”二字为基础,“智信仁勇严”可以积累而得。没有“廉明”的基础,自己不能服众,赏罚又不准确,“智信仁勇严”也是空的。
◆ 法者,曲制、官道、主用也。
凡此五者,将莫不闻,知之者胜,不知者不胜。
◆ “曲制”是组织架构、部队编制、指挥系统。“官道”是人事制度。“主用”是物资管理和财务制度。
◆ “道、天、地”,是大略;“将”和“法”,则是雄才,能组织、动员、驾御、推动。
◆ 故校之以计,而索其情,曰:主孰有道……
◆ 孟子之言,对我们事业小的人很有启示。王道不是王者之道,是如何成为王者之道。
◆ 曰:主孰有道?将孰有能?天地孰得?法令孰行?兵众孰强?士卒孰练?赏罚孰明?吾以此知胜负矣。
将听吾计,用之必胜,留之;将不听吾计,用之必败,去之。
◆ 赏罚的关键,主要是两条,一是及时,二是恰当。
◆ 计利以听,乃为之势,以佐其外。势者,因利而制权也。兵者,诡道也。
◆ “计利以听”,就是算下来有胜算了,可以战了。
“乃为之势,以佐其外”,在基本面之外,常法之外,造势以相佐。
势是什么呢?“因利而制权也。”
◆ 兵者,诡道也。故能而示之不能。用而示之不用。近而示之远,远而示之近。利而诱之,乱而取之,实而备之,强而避之,怒而挠之,卑而骄之,佚而劳之,亲而离之。攻其不备,出其不意。此兵家之胜,不可先传也。
◆ 孙子的观念是先胜后战,不胜不战。没有胜算就等。
不能等待,是巨大的性格缺陷。总觉得要战斗才是英雄男子汉,不懂得等待是战斗的一部分,而且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。
《唐太宗李卫公问对》中记载,李世民说:“我读古今兵书,发现关键就四个字,'多方以误’,就是想尽各种办法引对方误判,做出错误举动,把破绽露出来。”
◆ 能而示之不能。
◆ 兵家的思想,讲究一战而定。战争不是打过来打过去,而是积蓄力量,等待时机,一战而定。
◆ 做任何事都是这个道理,不该动作时什么也不做,做一次就解决问题。多少事,都误在频频动作。
◆ 小心你的“焦虑性动作”,那是最能毁你的。
真正最重要的工作有两项:一是准备,二是等待。
◆ 用而示之不用。
◆ 关于自己承担决策责任,曾国藩有过总结,他说我是决策者,决策责任在我,不在幕僚,万事结果不一定,不能简单地以结果去看,不能怪幕僚。他在日记中检讨自己说:“我虽然明白这个道理,但是如果听了谁的把事情办糟了,下次跟他见面时,脸上难免有点难看。这是我的问题,我要注意。”
◆ 曾国藩总结说:“大抵失败而归咎于谋主者,庸人之恒情也。”
成败不一定,过去的案例不等于可以照做,也不等于不可以照做。
领导者要自己负决策责任。事情搞糟了,怪谁出的主意,那是“庸人之恒情也”,庸人都这样。
◆ 近而示之远,远而示之近。
◆ 下判断、做事业,要把握两条:趋利、避害。趋利和避害的权重,应该至少是相当的,五十对五十。但是,往往都成了七比三,甚至九比一。为什么,因为利往往在明处,在眼前,让人激动;而害在暗处,在远处,让人心生侥幸。我们经常看到人,去做一些利益极小,而隐患极大的事情。为什么呢?因为那利马上可以得到。而那害,那明明白白的害,他却不可救药地认为“不一定”。
不贪心,就不会上当。所有的骗局,都是从“贪”字入手。这骗局,可不是别人来骗你说工地上挖到宝,是你自己会骗自己。
◆ 实而备之,强而避之。
◆ 人们往往有一个误区,认为行动才有机会。却忘了事物的另一面:行动必有代价。
◆ 《孙子兵法》开篇说了:“兵者,国之大事,死生之地,存亡之道。”一动作就是生死存亡,不仅是战士们的生死存亡,而且是国家的生死存亡,所以一定要慎之又慎。
第二个观念,胜可知而不可为。探查敌我,便知道有没有胜算。如果没有胜算,你想上了战场再强取其胜,那是不可为。
◆ 第三个观念,不要百战百胜,要一战而定。打过来打过去,没什么结果,还要接着打,白白流血,浪费钱粮。那是为将之罪。要看准时机,稳准狠一战而定,解决问题。
所以当敌方实而强,我们一要防备避战;二要耐心忍耐;三要外交协调;四要伺其虚懈,等他犯错,引他失误,如李世民言:“多方以误”;五则看准时机,一鼓而下。
◆ 怒而挠之。
◆ 忘了本谋,这是我们每个人常犯的毛病,不仅仅是因为愤怒,任何的干扰都会令我们越来越远离本质的目的,而自己完全意识不到,追求枝节,而忘了本质。
所以佛经说:不忘初心,方得始终。
本谋和初心,是我们每天、每事,要对照检核的,要拒绝冲动,拒绝诱惑,排除干扰,坚持本谋,不忘初心。
◆ 卑而骄之。
◆ 假装谦卑,让对方骄傲,让对方轻视自己。轻视就不会防备,不防备就可以发动突然袭击。
◆ 佚而劳之。
◆ 我们要以逸待劳。敌人如果也很“逸”,就骚扰他,折腾他,让他疲于奔命。
◆ 表面上是对敌情没判断,本质上是对自己没判断。
◆ 亲而离之。
◆ 攻其不备,出其不意。
◆ 攻打他没有防备的地方,从他意想不到的地方出击。
◆ 此兵家之胜,不可先传也。
◆ 阴谋诡计要成功,最重要的是不能让人知道。人家知道了,诡计就没用了。不能让敌人知道,也不能让自己人知道。因为知道的人多了,秘密就容易泄漏。
◆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,得算多也;未战而庙算不胜者,得算少也。多算胜,少算不胜,而况于无算乎?吾以此观之,胜负见矣。
打仗不是打兵马,是打钱粮
◆ 其用战也胜,久则钝兵挫锐,攻城则力屈,久暴师则国用不足。
◆ “久暴师则国用不足”,长期征战,国家就拖垮了。
◆ 夫钝兵挫锐,屈力殚货,则诸侯乘其弊而起,虽有智者,不能善其后矣。故兵闻拙速,未睹巧之久也。
◆ 打仗拖得时间长了,后方和外交都会出问题。如果兵疲气挫,力尽财竭,列国诸侯就会乘你的危机而起兵进攻。到那时,再有智谋的人,也束手无策,所以用兵只听说过老老实实的速决,没见过弄巧的持久。
◆ 人们做事总是会忘了目的,就是这样。
“兵闻拙速,未睹巧之久也”。巧的东西长久不了,就那一下。就像时尚服装就能穿一季,最时尚的只能穿一次,标准衬衣能穿十年。
◆ 从打仗来说,拙速,就是准备要慢,动手要快。
◆ 夫兵久而国利者,未之有也。故不能尽知用兵之害者,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。
◆ “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,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。”李筌注:“利害相依所生,先知其害,然后知其利也。”
不完全了解用兵有害方面的人,就不能完全了解用兵的有利方面。
◆ 环境本来没义务等我,先能避害,然后才可趋利。因为利今天没有,明天还可以再图。而害却可能让我输掉老本,彻底出局。所以避害比趋利重要得多。
◆ 善用兵者,役不再籍,粮不三载。取用于国,因粮于敌,故军食可足也。国之贫于师者远输,远输则百姓贫。近于师者贵卖,贵卖则百姓财竭,财竭则急于丘役。
◆ 一次把事情做对,一定搞定,不返工,就是最高效率。看来做任何事的道理都一样。
◆ 力屈、财殚,中原内虚于家。百姓之费,十去其七;公家之费,破车罢马,甲胄矢弩,戟楯蔽橹,丘牛大车,十去其六。故智将务食于敌,食敌一钟,当吾二十钟;萁(qí)秆一石,当吾二十石。
◆ 所以智将一定想到要吃敌人的。食敌一钟,相当于自己的二十钟。
◆ 为什么食敌一钟,相当于自己二十钟呢?因为二十钟,是我们运一钟粮食到前线的成本!
◆ 故杀敌者,怒也。取敌之利者,货也。
◆ 杀敌靠愤怒,夺敌靠奖赏。
◆ 有两种感情可以让人忘记生命危险,一是愤怒,怒气上来,就什么也不顾;二是贪婪,人为财死,鸟为食亡。
◆ 古今名将,都有一个共同点,就是舍得给大家分钱。
◆ 车战,得车十乘以上,赏其先得者,而更其旌旗,车杂而乘之,卒善而养之,是谓胜敌而益强。
故兵贵胜,不贵久。故知兵之将,生民之司命,国家安危之主也。
◆ 所以“赏其先得者”,就是夺得第一辆战车的士卒。因为先得者,往往是倡谋者。他先发动,大家才跟着一哄而上。
◆ 看清楚谁第一个登上去的,是和指挥战斗同样重要的事情。
◆ 夺了敌方战车,马上拔了他的军旗,插上我方旗帜,混编到我们的车阵里投入战斗。
俘虏了敌方士卒呢?孙子说卒善而养之,要对他们好,讲清楚我们的政策,争取他们加入我军,为我所用。
◆ 如果杀敌一千,自伤八百,那不是胜,是两败俱伤,只不过对方败得更惨而已。
所以孙子的思想是“求全”,先保全自己,再追求全胜,最好把敌人也保全。他的整个军事思想,是慎战的思想,不战的思想,和速战的思想。
◆ “故知兵之将,生民之司命,国家安危之主也。”“司命”,是天上管人生死寿命的星宿。大将就管着人民的生死寿命。
◆ 你的举措都关乎他人的财产生命安全,孙子就教给我们这样的敬畏心和责任感。
谋攻,最好是不用攻,不攻而下
◆ 谋攻篇
孙子曰:凡用兵之法,全国为上,破国次之;全军为上,破军次之;全旅为上,破旅次之;全卒为上,破卒次之;全伍为上,破伍次之。
是故百战百胜,非善之善者也。不战而屈人之兵,善之善者也。
◆ 《孙子兵法》第一篇讲计,第二篇讲野战,第三篇就讲攻城。
◆ 还是谋利害关系,趋利避害。打仗不是为了杀敌,因为杀敌要付出代价,杀敌一千,自伤八百。最好是不战而屈人之兵,晓之以利害,让他投降,全城全人全财全货的尽归于我。
这就是孙子的“求全”思想。
◆ 曹操注解说:“兴师深入长驱,距其城郭,绝其内外,敌举国来服为上。以兵击破,败而得之,其次也。”
把敌人围起来,让他绝望,认清形势,投降,那是最好不过。他若作困兽之斗,我们攻城击破他,那就要付出代价,得到的也不是全城,而是一个破城。更何况,战场上什么都可能发生,不一定能胜利。
◆ 所以百战百胜不是什么好事。用李克对魏文侯的话来说:“数胜必亡”。为什么呢,每一次战胜都有代价,有消耗。百战则民疲,百胜则主骄。你又疲惫又骄傲,对方则憋足了劲要雪耻,可能下一仗就翻盘了。再说了,都百战百胜了,还在打,可见这胜的质量不高,没解决问题。
◆ 故上兵伐谋,其次伐交,其次伐兵。
◆ “上兵伐谋”,不是说打仗要用计谋,是说要破坏敌方的计谋。计谋双方都有,双方都是谋定而后动,把敌方的谋伐掉,他就动不了了。
◆ 上兵伐谋,其次伐交,其次伐兵。
◆ “伐谋”,是伐掉他的计谋,伐掉他的念想,从根儿上把他的念头伐掉了。让他发现条件不具备,风险很大,胜算不多,放弃自己的计划。
“伐交”,则是破坏他的外交,打散他的盟友。
◆ “其次伐兵”,那是“伐谋”“伐交”都弄不成,再不得已才动刀兵。姜太公说:“争胜于白刃之前,非良将也。”
◆ 其下攻城。攻城之法,为不得已。修橹轒辒,具器械,三月而后成;距堙,又三月而后已。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,杀士卒三分之一,而城不拔者,此攻之灾也。
◆ 所以攻城是非常惨烈的,是下策的下策的下下策。
孙子的思想,一贯是赢不赢先别说,关键自己先别输。胜了敌人不等于赢了,关键你自己是变得更强了,还是更弱了。别得不偿失,别草菅人命。
◆ 故善用兵者,屈人之兵而非战也,拔人之城而非攻也,毁人之国而非久也。必以全争于天下,故兵不顿而利可全,此谋攻之法也。
◆ 孙子这里总结“谋攻”,谋攻就是谋全,全利原则,自己不损失,敌方资产也不破坏,全取其利。要全取其利,就要“三非”:非战,非攻,非久。不战而屈人之兵,不攻而拔人之城,不久战而毁人之国。
孙子的思想,做任何事之前,一是先考虑风险,二是考虑代价,第三才考虑利益。
◆ 《孙子兵法》的出发点则不是这样,他是处处以失败为假设前提,首先假定这事会失败,其思考、分析、判断、谋划、决策,都是围绕避免失败,减少代价,立于不败之地,然后用计、等待,等待一战而定。
◆ “非战”“非攻”最后还强调一个“非久”。什么意思?是动作要少,关键时候,就来那么一下,最忌讳天天研究,频频动作,反复折腾,做多错多。
◆ 故用兵之法:十则围之,五则攻之,倍则分之,敌则能战之,少则能逃之,不若则能避之,故小敌之坚,大敌之擒也。
◆ “倍则分之”。如果兵力是敌人的两倍,则优势还不够大,还要想办法让敌人再分兵。
◆ 曹操注得简单:“以二击一,则一术为正,一术为奇。”曹操说的是分自己。
杜牧说,正奇分兵,跟兵力多寡没关系,只要出战就有正奇。项羽到乌江边只剩二十八骑,他还不挤在一堆,分奇兵正兵,循环相救。
◆ 如果我众敌寡,挑宽敞地方跟他打。若五倍于敌,则三正二奇。三倍于敌,则二正一奇。正兵攻其前,奇兵攻其后。
此处可加上曹操的补充:“二倍于敌,则一正一奇。”
◆ 《孙子兵法》里最著名的那句话:“以正合,以奇胜。”这“奇”不念qí,念jī,数学里奇数偶数的奇,又叫“余奇”,简单地说就是预备队。出奇制胜,就是正兵先打,主帅在指挥所观察,等到关键时候“出奇”——投入预备队——“制胜”,解决战斗。
◆ 敌则能战之,少则能逃之,不若则能避之。故小敌之坚,大敌之擒也。
◆ 如果我方和敌军兵力相当,势均力敌,那要有能力打一仗。
◆ “不若”,是势力、交援都不如对方,那就要速速逃走,不可迟延。
◆ 这在管理学上叫“沉默的证据”,真正的绝大多数,绝对的大概率事件,都沉默无言,所以你不知道。而那些小概率事件,以少击多居然打赢的,人人都替他大肆宣扬,一千年后你还知道,三千年的例子累积起来,倒显得比比皆是成了主流了。
◆ 小敌之坚,大敌之擒也”。坚守不跑,就会为人所擒。
◆ 人性的特点是要赢,但现实是很可能要输,要懂得认输。
◆ 夫将者,国之辅也,辅周则国必强,辅隙则国必弱。
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:
不知军之不可以进,而谓之进;不知军之不可以退,而谓之退,是谓縻军。
不知三军之事,而同三军之政者,则军士惑矣。
不知三军之权,而同三军之任,则军士疑矣。三军既惑且疑,则诸侯之难至矣,是谓乱军引胜。
◆ 孙子接下来讲了国君的三个“不知”,虽然你是老板,你不知道的事情你不要管。
第一个“不知”,不知道军队不可以进,你逼他进。不知道军队不可以退,你逼他退。
◆ 第二个“不知”,是不懂得军队事务,却要参与军队管理。
◆ 第三个“不知”,是不懂得军队的权变,却要参与军队的任命。不得其人,就会满盘皆输。
◆ 这三个不知,都是讲“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”,讲“中御之患”。姜太公说:“国不可从外治,军不可从中御。”国内的事归主君管,不可以从国外处理;军中的事归将军管,不能由国君遥控。如果国君老是遥控,则“三军既惑且疑,诸侯之难至矣”,敌国就乘隙而入。“是谓乱军引胜”,搞乱自己军队,把敌人引来,让敌人得胜。
◆ 皇上可以不懂军事,将军不能不懂政治。
“将在外,君命有所不受”,是给皇上立个规矩,但只能启发他自觉守规矩,不能假设他一定守规矩。
◆ 故知胜有五: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。
◆ 孙子讲五个知胜之道,讲的是知胜之道,不是制胜之道,这还是孙子“胜可知而不可为”的思想,不指望在战场上靠运气获胜,而是在必胜条件下一战而定。所以第一条就是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,动手之前,你要知道能不能赢。
◆ 必胜不可知,必败则是可知的。
比如说做一个方案,最重要的能力不是“出创意”,而是“有判断”,随时知道自己走到了哪一步,能不能得手。
所以说判断力是创造力的前提,只有在判断中创造,才是真正的创造,否则就是天马行空,无边无际。那怎么办?那就只能“狂夫之言,圣人择之”,让别人来作判断。
人性的弱点是一厢情愿。
◆ 成功是偶然的,失败是必然的。这个认识很重要,不要轻举妄动。
◆ 千难万难,判断最难。
◆ 识众寡之用者胜。
◆ “知胜五道”第二条,“识众寡之用者胜”。知道兵多兵少怎么用的人能胜。
◆ 一是知道需要用多少兵。
◆ 二是你能带多少兵。
◆ 所以打仗的本事,人们看到的是谋略、勇敢,因为那里面有故事,有谈资,男女老幼都爱听,广为流传。而还有一个不被人们挂在嘴边的是组织、动员、管理。管理的事讲起来枯燥,人们听不懂,也不爱听。
◆ 三是兵怎么带,怎么用。
所谓“治众如治寡”
◆ 上下同欲者胜。
◆ 很少有人理解是自己要同他人的欲,要跟从他人的欲。
理学家说“存天理,灭人欲”,王阳明说“天理即人欲”。两个欲,不是一个欲。灭人欲,是要控制自己的欲;即人欲,是要顺应大家的欲。
《左传》说:“以欲从人则可,以人从欲鲜济。”什么意思呢,就是让自己的心愿跟随大家的心愿,那样行事就可以成功;如果让大家的心愿跟着你个人的心愿走,则很少能够成功。
所以,我们可以把“上下同欲者胜”这句话改一下来理解,叫:
同他人之欲者胜。
这就回到利他就是利己的大道理了。
◆ 君臣异利,上下不同欲,怎么办呢?
韩非子的逻辑是君臣互市,做交易,就是建立公平透明的激励机制。君不必仁,臣不必忠,在这机制下,自然君王仁爱,群臣忠勇。
君臣之间,不要讲感情、报恩、爱戴之类,但每个人必须忠于自己的角色责任,忠于职守和游戏规则。
在机制设计上假设每个人都是坏人,让坏人为了自己利益也只能做好事。在道德品质是提倡每个人都做好人,让好人好上加好再加分。这就能上下同欲者胜了。
◆ 以虞待不虞者胜。
◆ “虞”,是预料、预备、防备的意思。
◆ 《孙子兵法》说:“无恃其不来,恃吾有以待也。无恃其不攻,恃吾有所不可攻也。”不能料定敌人不会来攻击,要有准备他来了我也不怕。
◆ “以虞待不虞者胜”,还有一个理解,就是“机会是属于有准备的人”。人生就是不断地埋下伏笔,机会来的时候,你都准备好了。
◆ 只问耕耘,不问收获。我看到有的企业家,把收获的工作交给经理人,因为今天的收获都是他三年前耕耘下的。他把他的精力和关注点,投入新的耕耘,为未来作准备。
◆ 将能而君不御者胜。
此五者,知胜之道也。
◆ 这是“知胜五道”最后一条,将领能干,君王又不干预者胜。《司马法》说:“进退惟时,无曰寡人。”不要管皇上说什么,进退自己根据形势判断决策。
◆ “将能而君不御”,君王要想想,只要不是马上见死活,一输就输光的,不妨放弃自己的判断,让他自己干去。
对于大将来说,不要把君王伸过来的手挡回去,让他随时可以插手,让他感觉你是透明的,对他不设防的。这样关键的时候,你非要自作主张坚持,你的坚持会更有说服力。
◆ 故曰:知己知彼者,百战不殆。不知彼而知己,一胜一负。不知彼不知己,每战必殆。
◆ 知己知彼,我们关注的往往是知彼,因为认为知己是理所当然的。现实往往不是这样,现实是往往问题出在不知己。现实是你想知彼却得不到,别人怎么回事你怎么知道呢?
所以唐太宗说:“今之将臣,虽未能知彼,苟能知己,则安有不利乎?”
◆ 今天我们学《孙子兵法》,用在经营活动中,还有一个问题,知己知彼,彼是谁?竞争对手吗?
非也!是顾客。
赢了再打
◆ 孙子曰:昔之善战者,先为不可胜,以待敌之可胜。不可胜在己,可胜在敌。故善战者,能为不可胜,不能使敌之可胜。故曰:胜可知,而不可为。
◆ 什么是“形”?曹操注解说:“军之形也,我动彼应,两敌相察情也。”
形,是可以观察到的,我动彼应,我动一动,看你怎么回应;你动一动,看我怎么回应,相互试探,相互观察。
◆ 所以,“形”,是在战前。“势”,则是在战斗中。
◆ 夫立策决胜之术,其要有三:一曰形,二曰势,三曰情。形者,言其大体得失之数也;势者,言其临时之宜,进退之机也;情者,言其心志可否之实也。故策同、事等而功殊者,三术不同也。
◆ “形”和“势”讲清楚了,战胜的过程,就是形胜和势胜两个过程。
◆ 古代真正善于作战的人,先规划自己,让自己成为不可战胜的,然后等待可以战胜敌人的时机。不可战胜,在于你自个儿,能否战胜敌人,在于对方有没有给你可胜之机。所以说,善战者,能够做到自己不被敌人战胜,却做不到敌人一定会被我战胜。胜利可以预见,但如果条件不具备,是不可以强为。
“先为不可胜,以待敌之可胜”,正可以和上一章的“知己知彼,百战不殆”相对应。先规划自己,让自己成为不可战胜的,就是知己;然后等待敌人什么时候可以被战胜的时机,就是知彼。
◆ “胜可知,而不可为”。可以判断我们能胜。但如果没有胜的形势,不可强求。
◆ 首先是不办。很多人,败就败在不知道事情可以不办。
◆ 所以第二个策略,就是等待。
◆ 形胜,是在等待中积累,让自己不可胜,越来越强。势胜,是胜机出现,抓住机会,一战而定。
◆ 等什么呢?一是等形胜,积累自己;二是等势胜,等对方失误。对方一失误,胜机就出现了。对方不失误,我们就没法赢,或者战胜的代价太大,不如再等一等划算。
所以又有了第三个策略:能不能引诱对方失误?
这就是《唐太宗李卫公问对》里说的:“观古今兵法,一言以蔽之:多方以误。”
◆ 不可胜者,守也;可胜者,攻也。守则不足,攻则有余。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,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,故能自保而全胜也。
◆ 所以善守的人,如藏于九地之下,守得敌人一点都不知道。善攻的人,一攻起来,雷霆万顷,覆天盖地,让人根本没有反应的机会和还手之力。“故能自保而全胜也”。守,能保全自己。攻,能获得全胜。
孙子的全胜思想,全胜的全,不光是要保全自己,也要保全城池物资,甚至还要保全敌人。
◆ 守,本身就是胜的积累,而且是加速积累!
◆ 什么叫竞争?竞争的本质是要你没法跟我争,而不是我要跟你争。这就是《孙子兵法》说的“善战者先为己之不可胜”,也是《道德经》说的“夫不争,则天下莫能与之争”。
◆ 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,非善之善者也;战胜而天下曰善,非善之善者也。故举秋毫不为多力,见日月不为明目,闻雷霆不为聪耳。
古之所谓善战者,胜于易胜者也。故善战者之胜也,无智名,无勇功,故其战胜不忒。不忒者,其所措必胜,胜已败者也。故善战者,立于不败之地,而不失敌之败也。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,败兵先战而后求胜。善用兵者,修道而保法,故能为胜败之政。
◆ 人人都看得出来的胜,你也看出来,那不算本事。
曹操注了四个字:“当见未萌。”没发生的,没显现出来的,你能洞察到,那才是本事。
◆ 你打赢了,全天下都说精彩,那不算“善之善者也”。
按孙子的标准,韩信的背水一战又不是“善之善者也”了,因为这事不常发生,不是有把握的事儿。比如你用一万人击败了敌军二十万人,那必然天下闻名,全天下人都说你厉害,两千年后史书上还写着你的案例。你若用二十万人吃掉了敌军一万人,没人会记你一笔。但是,一万人击败二十万人是小概率事件。
◆ 能举起一根毫毛不能算力气大,看得见太阳、月亮不能算视力好,听得见打雷不能说你耳朵灵。
◆ 真正善于作战的人,都是战胜了容易战胜的敌人,甚至是战胜了已经失败的敌人。
◆ 胜已败者也!这句话要再强调一遍。真正的善战者,不是把敌人打败,而是看见敌人已经败了,他才开打!
◆ 所以,真正善战的都不是“名将”。名将是什么呢?不可能打赢的仗,都给他打赢了,所以一战成名!项羽呀、李广呀,都是这样的千古名将。而真正善战的人呢,他准备充分,按部就班,一点差错都没有。
◆ 这句话很本质!善战者没有什么智名,没人说他太聪明了,也没有什么勇功,没人说他太勇敢了。为什么呢?曹操注解说:“敌兵形未成,胜之无赫赫之功也。”
这和中医的“上医治未病”理念是一个道理。
◆ 名将就和名医一样,谁都打不了的仗,给他打赢了。而真正的善战者呢,他从来没打过可歌可泣的硬仗,全是摧枯拉朽的轻松活儿。
梅尧臣注解说:“大智不彰,大功不扬,见微胜易,何勇何智?”
◆ 故善战者,立于不败之地,而不失敌之败也。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,败兵先战而后求胜。
◆ 《孙子兵法》真正的核心在于下面这句话:
胜兵先胜而后求战,败兵先战而后求胜。
打胜仗的军队,总是先获得胜利地位,获得取胜条件之后,才投入战斗。而打败仗的军队,总是冲上去就打,企图在战斗中捕捉机会侥幸获胜。
先胜后战,在取得压倒性优势的前提下作战,绝不心存侥幸,这就是孙子的思想。
◆ 什么样的人能胜呢?孙子总结了:“善用兵者,修道而保法,故能为胜败之政。”
修道保法,胜败之政,是讲政治,讲纪律。政治上人民拥戴你,纪律上秋毫无犯。这可一点也不是诡道了。
◆ 善用兵者,修道而保法,故能为胜败之政。
兵法:一曰度,二曰量,三曰数,四曰称,五曰胜。地生度,度生量,量生数,数生称,称生胜。故胜兵若以镒称铢,败兵若以铢称镒。胜者之战民也,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,形也。
◆ 这里的“度”“量”“数”“称”,就是第一篇《计篇》里的敌我实力计算比较了。
◆ 故胜兵若以镒称铢,败兵若以铢称镒。
双方差距多大呢,就像镒和铢差距一样大。镒和铢,都是重量单位,二十两为一镒,二十四铢为一两,所以一镒等于480铢,480∶1,铢怎么打得过镒呢?
◆ 所以胜利者指挥军队打仗,就像在千仞高的山上把一个堰塞湖炸了水冲下来,谁挡得住?
◆ 成功都来自于日积月累,而不是奇思妙想。成功者都是一直在做最基础的工作,而且始终关注基本面,关注基础工作。我们说《孙子兵法》的核心是先胜后战,胜和战要分开来看,是两个阶段。先是胜,基础工作就是胜,基本面就是胜。然后是战,那时候可以想点巧妙的主意。
我们的问题往往在于,总是关注“战”,不关注“胜”,就想取巧求速,所以没有胜就去战了,那就没有胜算。
组织架构与指挥系统,是永远的课题
◆ 孙子曰:凡治众如治寡,分数是也。斗众如斗寡,形名是也。
◆ “势”,就是创造“势所必然”。我只要造成那势,就必然得到那结果。曹操注解说:“用兵任势也。”要用兵,就靠势。
形和势的关系是什么呢?前面说了,做事先看形,做起来就靠势。
“形”是实力,是战略。势呢,也不能简单地说是战术,或者说是执行。
◆ 管很多人跟管很少的人一样,是因为有“分数”,就是编制。
◆ “斗众”,就是开打了,指挥一支大军作战,跟指挥一个小分队一样,靠什么呢?靠“形名”。曹操注解说:“旌旗曰形,金鼓曰名。”形名就是号令。“形”,顾名思义,是视觉号令,旗帜、狼烟都是“形”;“名”,是听觉号令。
◆ 但能不能打赢,主要的秘密都在大家不爱听的、打瞌睡的部分,不在人人都兴奋的那部分。
◆ 三军之众,可使必受敌而不败者,奇正是也。兵之所加,如以碫投卵者,虚实是也。
凡战者,以正合,以奇胜。故善出奇者,无穷如天地,不竭如江河。终而复始,日月是也。死而复生,四时是也。声不过五,五声之变,不可胜听也。色不过五,五色之变,不可胜观也。味不过五,五味之变,不可胜尝也。战势不过奇正,奇正之变,不可胜穷也。奇正相生,如循环之无端,孰能穷之?
◆ 不要把所有的兵力放在一块儿,不要把所有的牌一下子打光。
◆ 激水之疾,至于漂石者,势也;鸷鸟之疾,至于毁折者,节也。是故善战者,其势险,其节短;势如彍(guō)弩,节如发机。
◆ 湍急之水能将巨石冲走,是借助水势;鹰隼迅飞猛扑,以至能将鸟雀捕杀,这乃是靠掌握发动的时机和距离。所以,善于用兵打仗的人,他的兵势是迅猛的,他的行动节奏是短促的。险峻的兵势就像张满的弓弩,短促的节奏就像猝发弩机。
◆ 这里的关键是“其势险,其节短”。势险和节短,关键把握节短。“短”,就是近,距离近、时间短。“势险”,是积累的势能最大,力量最大,“节短”,是释放能量的距离最短、时间最短,那就能准确命中而且有最大杀伤力。
◆ 势险和节短,是我们设计任何工作方案的基本原则,就是前期准备、策划很充分,最后动手事很少很简单很有效。
◆ 战,要一战而定;击,要一发而中。所有的工夫,都在研究这一击,蓄积这一击的能量,打磨这一击的箭头,选择这一击的时间地点
◆ 纷纷纭纭,看似混战却有条不紊。浑浑沌沌,阵容圆整无懈可击。
曹操注解说:“旌旗乱也,示敌若乱,以金鼓齐之。车骑转而形圆者,出入有道,齐整也。”
这一段都是讲“动敌”,让敌人感觉我很混乱,很弱小,很胆怯,实际上我很齐整,很强大,很勇敢。
◆ 治还是乱,是分数问题。分数,《势篇》第一句讲过了,“凡治众如治寡,分数是也”。分,是分别,数,是人数,是组织架构,部曲行伍,每一部队分别人数多少。
勇还是怯,是兵势问题。所谓“驱市人以战”,如果要把没经过军事训练的人驱使去作战,他怎么能勇敢呢?那就置之死地而后生,不战就得死,在这个形势逼迫下,就每个人都变成亡命徒了。怎么让士兵勇敢,韩信就让他们背水一战。所以勇还是怯,不是人的问题,是势的问题。
强弱,是一个示形的问题。刘邦派使者去看匈奴冒顿。冒顿全给他看老弱病残,人是老弱病残,马也是老弱病残。刘邦就上当了,结果三十万大军,在白登为冒顿包围,差点回不来
◆ 善于调动敌人的人,无论向对方展示出什么样的军形,敌人总是听从;给予敌人一点小利,敌人就必然会来夺取。用小利去诱动敌人,再用强兵劲卒去对付它。
◆ 所以优秀的领导者,求之于势,不责怪下面人。能够造好势,选对人。
◆ 李世民的大将李靖说,兵有三势,一是气势,二是地势,三是因势。
气势是什么,首先是你内心强大,然后别人也认为你强大。
◆ 什么是地势呢,李靖说:“关山狭路,羊肠狗门,一夫守之,千人不过,谓之地势。”
◆ 因势就是纵横捭阖,捭阖就是开合,一开一合,调动对方,根据对方兵势变化,随时痛击。
◆ “任势”,曹操注解说,就是“任自然势”,顺其自然,你要先设计好“自然”,把对的人放到对的地方,那就一切自然而然。
◆ 所以善战者,任势不任人,任势而后择人,把对的人放到对的地方,才是领导力所在。
敌人有虚实,我也有虚实
◆ 不要试图去“解决”自己所有的虚,要学会在有虚有实中战斗,学会不是试图解决所有问题,而是永远在问题中前进,这就掌握了虚实的精髓。
◆ 《形篇》《势篇》和《虚实篇》,是讲作战的三篇。先是《形篇》讲先胜后战,然后《势篇》讲以正合、以奇胜,讲排兵布阵,再之后《虚实篇》讲避实击虚,这是逻辑顺序。
◆ 成功靠加长最短木块吗?非也,靠把最长木块做得更长。
◆ 不要试图去“解决”自己所有的虚,要学会在有虚有实中战斗,学会不是试图解决所有问题,而是永远在问题中前进,这就掌握了虚实的精髓。
◆ 先抵达战场,等敌人来的,就比较“佚”。“佚”同“逸”,士马闲逸,士兵和战马都比较安逸,都休息得比较好,精力充沛,有利地形也占了,得了地势,等敌人来。
后来的呢,好地方被对方占了,长途奔波而来,可能马上就要接战,这就比较劳累。
◆ “致人”,让敌人来;“致于人”,到敌人那儿去。“善战者”,能调动敌人,而不被敌人调动。
◆ 关于“致人而不致于人”,曾国藩也有一句解,叫“喜主不喜客”。跟足球赛一样,主场有优势,客场则先弱了三分。要想办法让自己打主场,对方打客场。
◆ 不想让他来,或要把他调离战场,那就攻其所必救,害其所急,他必然顾不得我,要去救自己的急了。
◆ 要我佚彼劳,如果他也佚,就要想办法让他劳,让他疲于奔命。
◆ 想办法让他饿。
◆ 曹操说:“攻其所必爱,出其所必趋,则使敌不得不相救也。”
◆ 不要激动。兵法都会,但是一激动就忘了。不要贪,贪就容易上当。不要认为什么是一定不能放弃的,那样就会咬别人给你下的钩,除了自己的性命,其他都可放弃。
◆ 出其所不趋,趋其所不意。行千里而不劳之者,行于无人之地也。攻而必取者,攻其所不守也。守而必固者,守其所不攻也。
◆ “出其所不趋”,“不趋”,来不及救,从敌人来不及救的地方出击。“趋其所不意”,急进到敌人意料不到的方向。曹操注解说:“使敌不得相往而救之也。”
◆ 行军千里也不劳顿的,是因为走的是没有敌人守备的地区。
◆ 怎么才能攻无不克、攻而必取呢,只有一个前提,就是对方没防备,没防守。
◆ 要保证守得住,就是他不进攻的地方,我也要严密防守。
◆ 故善攻者,敌不知其所守;善守者,敌不知其所攻。微乎微乎,至于无形;神乎神乎,至于无声,故能为敌之司命。
◆ 善于进攻的人,敌人不知道该守哪儿;善于防守的人,敌人不知道该从哪儿攻。
曹操注得简单:“情不泄也。”军形不泄,敌人不知道。
◆ 虚实之道,太微妙了,至于无形;神乎其神,至于无声。敌人看不见你,也听不见你,任由你“攻则动于九天之上,守则藏于九地之下”,神出鬼没,执他于股掌之间,只能束手就擒。这你就掌握了敌人的命运。
司命,就是司掌命运之神。
◆ 学习知行合一,首先就要知道自己不知道。
◆ 进而不可御者,冲其虚也;退而不可追者,速而不可及也。
◆ 发动进攻又要让对方无法抵挡,是对阵相持之际,看到他的虚隙,急进而冲之;得手获利之后,迅速撤退,环壁自守,让对方无法追击。
曹操注解说:“卒往而冲其虚懈,退又疾也。”
◆ 故我欲战,敌虽高垒深沟,不得不与我战者,攻其所必救也;我不欲战,画地而守之,敌不得与我战者,乖其所之也。
◆ 我想跟他战,他虽然高垒深沟,还是不得不出老营跟我野战的,那是因为我攻打他必须救援的地方。他知道我是调虎离山,围点打援,但他还是不得不来,因为我攻打的地方他不能不救。
◆ 我不想跟他作战,就是在地上画条线,他也不敢过来,那是因为我能让他对要来的地方心存疑虑,不敢来。
◆ 成功消化失败,用正确消化错误。
◆ 故形人而我无形,则我专而敌分。我专为一,敌分为十,是以十攻一也,则我众而敌寡,能以众击寡者,则吾之所与战者,约矣。
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,不可知,则敌所备者多;敌所备者多,则吾所与战者,寡矣。故备前则后寡,备后则前寡,备左则右寡,备右则左寡。无所不备,则无所不寡。寡者,备人者也;众者,使人备己者也。
◆ 他暴露出形,用各种侦察手段,或调动敌人,让他暴露出实情来,对他一目了然。
◆ 侦察不是盲目的调查,而是有目的的验证。
◆ 我无形,是隐蔽自己的行动和意图,让他看不出我的军形,不知道我的虚实。这样他就要处处分兵来防备我,而我能集中兵力对他虚的地方,所以我专而敌分。
◆ 敌人不知道我从哪儿来,不知道交战地点在哪儿,他需要分兵防备的地方就多,备得越多,能投入与我战斗的兵力就少。所以他加强前面的防备,后面的防备就弱了;加强后面的防备,前面的防备就弱了;加强左面的防备,右面的防备就弱了;加强右面的防备,左面的防备就弱了。前后左右到处都防备,则前后左右到处都弱了。
◆ 兵少力薄,是因为被动地戒备敌人;兵多力强,是因为能使敌人到处戒备我军。
◆ 无所不备,则无所不寡。
◆ 我们做事也是一样,你只能选一头,不能哪头都想占。哪头都想占,最后就一头也守不住。但是人都贪心,占了一头,就想占下一头,最后就都丢掉了。
◆ 故知战之地,知战之日,则可千里而会战。不知战地,不知战日,则左不能救右,右不能救左,前不能救后,后不能救前,而况远者数十里,近者数里乎?以吾度之,越人之兵虽多,亦奚益于胜败哉?
故曰:胜可为也。敌虽众,可使无斗。
◆ 不知道敌人何地会兵,何时接战,则所备者不专,所守者不固,忽遇劲敌,则仓促应战,左右前后都不能相救,何况前军后军首尾相距数里数十里呢?
◆ 在我看来,越国兵虽多,又有何益于胜利的取得呢?
◆ 所以说,胜利是可以人为取得的,敌人虽多,但也可以让他无法战斗。
◆ 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,作之而知动静之理,形之而知死生之地,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。
◆ 分析敌我双方计谋,推算谁得谁失。
◆ 作他一下,激他一下,看他哪动哪静,便知他虚实。
◆ “形之”,就是让他现原形,让他暴露出军形来
◆ 要角量双方的人数、粮草、装备。他人比我多,粮草比我充足,装备比我强大,我就不要轻易攻击。一定要避实击虚,避坚攻脆,避难攻易。
◆ 故形兵之极,至于无形;无形,则深间不能窥,智者不能谋。因形而错胜于众,众不能知。人皆知我之所以胜之形,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,故其战胜不复,而应形于无穷。
◆ “形兵”的“形”,是示形、佯动,佯动也可能随时变成真动,都不一定,是故意表现出来的假象,是李世民说的“多方以误之”。想方设法引对方误判,引对方失误,所以“形兵之极”,示形的极致,变化无穷,达到无形的境界,敌人无法判断,或接受了我们给他设计的“判断”。
◆ 即使有打入我方很深的间谍,因我虚实不露,深间也不能窥视。因我强弱不泄,纵有智谋之士,也想不出对付我的办法。
◆ 胜利摆在众人面前,众人还是不能了解怎么取得胜利。
◆ 我怎么用兵,用怎样的军形取胜的,大家都看到了。但是我是如何根据对方的兵形来因形制胜的,大家就不知道。下一次敌形不是这样了,我因形制胜的方法又不是这回这个了。所以我使用的方法是不会重复的,而且因形而变化无穷。
◆ 学我者生,像我者死
◆ 还有一点是兵法要反着学。要多往坏处想,别想得太美。首先不是学怎么算计别人,而是要学会不被别人算计。
◆ 要反过来,每读一句,都把自己设想成那“被形之”的人,不要被误导,不要轻举妄动,先保得住自己,再去琢磨别人,那才是兵法之道
◆ 学兵法,先学不败,再学战胜。而且兵法的出发点,首先就是不败,而不是胜利。
◆ 夫兵形象水,水之形,避高而趋下;兵之形,避实而击虚。水因地而制流,兵因敌而制胜。故兵无常势,水无常形,能因敌变化而制胜者,谓之神。故五行无常胜,四时无常位,日有短长,月有死生。
◆ 水根据地形来决定奔流的方向,兵根据敌情来决定制胜的方案。
◆ 五行相克,金木水火土,没有哪一个固定常胜。春夏秋冬,四季更迭,没有哪一个季节能持续一整年。昼有短长,月有圆缺。孙子最后打个比方,五行、四季、日月都盈缩无常,何况兵形之变,怎能安定呢?
◆ 胜败是智力问题、实力问题,也是概率问题。但就结果而言,胜败往往是不对等的,胜利不过是得些战利品,失败却可能输掉人生。我们今天看这个进去了,那个进去了,都是用兵如神一辈子,输掉一次误终身。
◆ 敌实,我必以正,敌虚,我必以奇。
◆ 李世民确实是神。我们学习他,最重要的要点,就是知道自己不是神。
兵法的设想都是完美的,只是一上了战场,兵法全忘了
◆ 孙子曰:凡用兵之法:将受命于军,合军聚众,交和而舍,莫难于军争。
◆ “军争”,曹操注解说:“两军争胜。”虚实已定,然后可以与人争利,所以在“虚实篇”之后。
◆ 全国动员,征兵,然后成军出兵。
◆ 与敌人两军相对,扎下军营。
◆ 但是,你懂的,别人也懂;你会的,别人也会;你在做的,别人也在做,可能比你做得还好。所以要“争”,争勇斗智,争先恐后。到了战场了,两军对垒了,要开始军争了,那才是天下最难最难的啊!
◆ 军争之难者,以迂为直,以患为利。故迂其途,而诱之以利,后人发,先人至,此知迂直之计者也。
◆ 两点之间,不是直线最短,表面上迂回的弯路,实际上是最便利的直路。为什么呢,因为有地形,有敌形,走直线你过不去。
◆ “以患为利”,把困难变为有利。
◆ 故意远远地迂回,让对方感觉我们不会过去,再用假动作,用小利牵制对方,然后突然间道插进去,就能后发先至。
◆ 不能慌,要能认输,能认栽。前面我栽了,认了。在新形势下想想怎么办。别老想把前面的捞回来,并且下老本去捞,那就是要输得精光了。
◆ 弯路也是路,冤枉钱也是钱。不走弯路,就没有路。不花冤枉钱,就花不了对的钱。
◆ 故军争为利,军争为危。举军而争利,则不及;委军而争利,则辎重捐。是故卷甲而趋,日夜不处,倍道兼行,百里而争利,则擒三将军,劲者先,疲者后,其法十一而至;五十里而争利,则蹶上将军,其法半至;三十里而争利,则三分之二至。是故军无辎重则亡,无粮食则亡,无委积则亡。
◆ 会争的,能争到利;不会争的,就反而把自己投入危急之地。
◆ “举军”,“举”,就是全部,全军带着装备,兵马、盔甲、器械、粮草、辎重一起行动。“则不及”,那行动速度慢,赶不及。所以关键的时候,必须不带辎重,轻骑急行,这就叫“委军而争利”,“委”,就是抛弃,抛弃辎重轻装前进。“则辎重捐”,就捐给别人了,捐给谁不知道,总之就是丢了。
◆ “卷甲而趋”,把盔甲卷起来,轻装前进。“日夜不处”,昼夜兼行不休息,急行军一百里去争利,那左中右三军将领都要被人俘虏。为什么呢?急行军一百里不休息的话,身体强壮的赶到了,体力差的掉队在后面。赶到的时候,大概十分之一的士兵能先到,那大部队变成小部队,到那儿就被敌人吃掉了。敌人还可以以逸待劳,等在那里,我们的疲兵疲将陆陆续续喂上去,他一口一口地吃。
◆ 急行军五十里过来,其法半至,只有一半的人能先到,则蹶上将军,先头部队就要受挫折了。
◆ 正常速度行军,三十里呢,也只能三分之二先到,还是有三分之一落在后面。
◆ “辎重”,装备、粮食、被服、物资,都叫辎重;“委积”,也是物资财货。所以这军队,实际上非常非常脆弱,没有辎重要死,没有粮食要死,没有物资要死。
◆ 一是难者不会,会者不难。对于智者是利益,对于愚者就是死路。
◆ 所以功夫都在没故事的地方。这就是《孙子兵法》说的,“善战者,无智名,无勇功”。
◆ 在我们觉得自己很强大的时候,更加要小心,看看自己,是不是其实很脆弱。
◆ 故不知诸侯之谋者,不能豫交。不知山林、险阻、沮泽之形者,不能行军;不用乡导者,不能得地利。
◆ 豫,同“与”。曹操注:“不知敌情谋者,不能结交也。”如果不知道各诸侯国的政治意图,就不能决定自己的外交方针,不能预结外援。
◆ 《孙子兵法》说,“上兵伐谋,其次伐交”。要搞好外交,就要知道各个利益相关方的利益和意图。
◆ “乡导”,就是向导。不重视用向导的,就不能得到地利
◆ 孙子讲“兵以诈立”,是在《军争篇》里讲的。前面计于庙堂、作战谋攻、形势虚实,都讲完了,开始两军争胜了,再开始讲诈。
◆ “以利动”,不是见利而动,是有利才动。
◆ 曹操注:“一分一合,以敌为变也。”
分合为变,就是奇正为变。兵法又叫分战法,大战术就是分合奇正。李靖说:“兵散则以合为奇,兵合则以散为奇。三令五申,三散三合,复归于正焉。”
◆ 所以“疾如风”,一是进攻,二是撤退,进攻则迅疾如风,撤退则去无影踪。曹操补充说是击空虚也,要能判断虚实,出其不意,攻其无备,避实击虚,才能所向披靡,迅疾如风。
◆ 曹操注解说:“不见利也。”与前面说的兵以利动相呼应,就是说还没有看到虚实,没有见到攻击的有利条件,则徐徐而行。
◆ 不动如山是讲防守。军队不动的时候,就像山一样不可撼动。
◆ 难知如阴,动如雷震,掠乡分众,廓地分利,悬权而动。先知迂直之计者胜,此军争之法也。
◆ 难知如阴,动若雷霆。满天乌云,看不见日月星辰,也不知道哪块云后面藏得有雷电。那云层背后猎手的眼睛,却居高临下,一目了然,突然一个闪电劈下来,哪里躲?又哪里有时间作出反应?
◆ 就是有钱大家赚,有财大家抢。
◆ 伐就不一样了,伐是政治目的。
◆ 组织总得有些福利。但正式的福利,都是该得的,一旦成为理所应当的,激励效果就差了,甚至养出些惰性来。总是要有一些非正式福利,时不时得一点小刺激,又有积极性,又有乐趣。
◆ “廓地分利”,和掠乡分众意思差不多,都是分胜利果实。掠乡分众,是分给小兵的。廓地分利,是分给大将的。
◆ “悬权”,就是挂个秤砣,张预注解说,权量敌之轻重,审查将之贤愚,然后决定行动。
◆ 权衡了敌军的轻重虚实,再策划地形迂直之计,就是军争争先的原则了。
◆ 因为相互听不见说话,所以设置锣鼓来指挥。
◆ 因为相互看不见,所以设旌旗来指挥。
◆ 有了金鼓旌旗,就能统一军人的耳目,一致行动。勇敢的人,没有前进指令,不能独自前进;胆怯的人,没有撤退指令,不能独自撤退。这就是指挥大部队作战的方法。
◆ 所以夜战多用火光和鼓声来指挥,白天则多用旌旗,适应人的视听而变动。
◆ 旌旗倒了说明什么呢?说明指挥系统已经没了,都在各自逃命,这时候敌军可以说已经不是军队了,就是一股盲流,那就可追了。
◆ 故三军可夺气,将军可以夺心。
◆ “三军可以夺气”,是打击敌军的士气,让他气势低落颓丧,让他没意思,提不起劲。士气没了,力气就没了,战斗力就没了。
◆ 所以要有“守气”的意识,要有养气的办法,让自己的士气锐盛而不衰,再想办法夺敌人之气。
气势是篇大文章。无论我们做什么事,气势都是成事的关键。
◆ 夺心,就是扰乱对方将领的决心。他的决心没了,他的队伍就散了。
◆ 要夺别人的心,首先自己要内心强大。领导者能养自己的心,才能养团队的气。这样领导内心强大,团队气势如虹。
◆ 是故朝气锐,昼气惰,暮气归。故善用兵者,避其锐气,击其惰归,此治气者也。
◆ 简单地说,就是一日之计在于晨,早上起来精神头足,中午犯困,晚上想回家。
◆ 所以善于用兵的人,要避开敌人初来时的锐气,等他松懈思归时再攻击他,这就是治气的方法。
◆ 要随时有治气的意识,治自己的气,治团队的气。至于能不能治别人的气,我们也不打仗,最好还是集中管好自己,别自己没管好,老想琢磨别人。
◆ 用自己的严整等待敌人的混乱,用自己的镇静等待敌人的急躁喧哗,这是治心。
◆ 何氏注解说:“夫将以一身之寡,一心之微,连百万之众,对虎狼之敌,利害之相杂,胜负之纷揉,权智万变,而措置于胸臆之中,非其中廓然,方寸不乱,岂能应变而不穷,处事而不迷,卒然遇大难而不惊,案然接万物而不惑?吾之治足以待乱,吾之静足以待哗,前有百万之敌,而吾视之,则如遇小寇。亚夫之遇寇也,坚卧不起;栾箴之临敌也,好以整,又好以暇。夫审此二人者,蕴以何术哉?盖其心智之有素,养之有余也。”
◆ “治气”“治心”“治力”“治变”,是保持队伍战斗力优势的四个要点。而治自己的心,是一切的根本。
◆ “治力”,保持战斗力的方法。
◆ “治变”,是善治变化之道,以应敌人,根据敌人的情况来变通。
◆ 故用兵之法:高陵勿向,背丘勿逆,佯北勿从,锐卒勿攻,饵兵勿食,归师勿遏,围师必阙,穷寇莫追,此用兵之法也。
◆ 一是政策
◆ 政策和战略的区别是什么呢?战略是我的战略,政策是我对别人的政策。先政策,后战略,就是先考虑别人,再考虑自己。先考虑利益相关方的利益,和各游戏参与方的机制。
政策之后,第二才是战略。
◆ 第三是大战术。
◆ 第四是战争勤务。
◆ 第五是工程艺术
◆ 第六是基础战术
◆ 敌人在高处,不可仰攻
◆ “佯北勿从”,假装败北的敌军不要追。
◆ 知道自己不知道,兵法就算没白读。
◆ 胜心是读书学习的大病,跟同学讨论,要压倒同学;上老师的课,想挑战老师;读古人的书,还想胜过古人。一有胜心,读书就不是怀着学习的虔诚,而是抱着纠错的快感,不是“学习型读书”,是“纠错型读书”。
◆ 退回本国的军队,不宜去遏止他。
◆ “阙”,同“缺”。包围敌人要给他留一个缺口,放一条生路给他跑。
◆ 困兽犹斗,狗急跳墙,敌人已到了绝境,不要急于迫近,不要逼得他无路可走,那样他会跟你死战的。
进步,就是不断地发现自己不会
◆ 九变篇
孙子曰:凡用兵之法,将受命于军,合军聚众,圮(pǐ)地无舍,衢地合交,绝地无留,围地则谋,死地则战。途有所不由,军有所不击,城有所不攻,地有所不争,君命有所不受。
故将通于九变之利者,知用兵矣;将不通于九变之利者,虽知地形,不能得地之利也。
◆ “变”,是变通。不按正常原则处置。“九”,中国人说数字,都是泛指,九,就是多,多种情况。所以“九变”,可译为“注意变通的几种情况”。
◆ 进步,就是不断地发现自己不会。
◆ 圮地,就是水网、湿地、湖沼等难行的地区,在这样的地形就不要宿营。
◆ 在四通八达的地方,和各诸侯国来往都方便,衢地合交,就要搞好外交。一来交结外援,二来至少人家不要以你为敌,或被敌人争取去。
◆ 四面皆险,前进的道路狭窄,退归的道路也险迂,敌人要来则方便,我要出入却困难。这种地形,是围地,必须预设奇谋,让敌人伤不到我,才度得过去。
◆ 到了死地,那就真是等死不如找死。宁肯找死,不可等死,陷入死地,要坚决奋战。
◆ 决策心理学:任何决策的背后,都是决策者的“个人需求”
这种需求,可能是个人和小集团利益,可能是个人抱负,可能是某种情绪,可能是某种焦虑,某种心结,某种心理阴影。都有可能。一定要从他个人的角度,去分析他的决策。而自己在决策的时候,则要有“无我”的意识,把自己的个人因素、情绪因素,从决策中剥离出来,才能作出正确的选择。
◆ 涂有所不由。
◆ “涂”,同“途”。道路有的虽可以走,但不走。反过来,有的不可以走的,也可能走。这就是变。
◆ 敌军有的虽可以打,但是不打。
◆ 发现敌军,虽然可以打,但是如果小股困穷之兵,又据险地死战,吃掉他没多大利益,而代价很大,甚至耽误整个战局进展,那就不要打。
◆ 全局观,是局部有利,全局可能不利,耽误时间,耽误决胜的战机。
◆ 别认为勤奋光荣,别以为自己是战斗英雄,别一歇下来不干活就有负罪感,如果你每天忙得要死,恨不得抓住所有机会,最后是猴子掰包谷,没有多大成效,也没有真正的积累,不如停下来,好好计划一下,到底要什么。
◆ 城有所不攻。
◆ 后世西方有战略家,总结为战略纵深,或战略瘫痪,一路攻到敌人中枢,把他中枢神经打瘫痪了,全国就投降了。不要步步为营,步步布防,甚至不要等补给线,关键是快。这就是希特勒、古德里安的闪电战。
◆ 地有所不争。
◆ 第一,这句兵法主要是说给国君听的,就是说您要让听得见炮声的人作决策,尽量控制自己遥控指挥的冲动。
第二,这是九变之一,是讲变通。所谓变通,就是说这不是一般情况,是很特殊的情况。君命有所不受,意思是说不听国君的命令是死罪,但是遇到极特殊的情况,听了肯定得死,不听却可以为国家建功,这时候可以变通,不听。
◆ “五利”,其实和九变是一个意思,就是九变里面的五种情况。那五种?一说是“涂有所不由,军有所不击,城有所不攻,地有所不争,君命有所不受”。一说是“圮地无舍,衢地合交,绝地无留,围地则谋,死地则战”。
◆ 是故智者之虑,必杂于利害。杂于利,而务可信也;杂于害,而患可解也。
◆ 智者能兼顾利、害两方面的考虑,既看到有利条件,也看到不利条件。
◆ “杂于利”,是以害杂于利。把不利的一面、有害的可能,都放进去考虑过,都能够应对,则我们对要做的事就有了信心,就能够实现。
◆ “杂于害”,是以利杂于害。在害中能发现有利的一面,发挥出有利的一面,则可解除患难。
◆ 是故屈诸侯者以害,役诸侯者以业,趋诸侯者以利。
◆ 想办法让他自己去做对自己不利的事,使他的力量不得伸展。
◆ “业”,就是事,找点事来折腾他,劳役他,让他疲惫。
◆ 用利诱让敌人自己送上门来。
◆ 故用兵之法:无恃其不来,恃吾有以待也。无恃其不攻,恃吾有所不可攻也。
◆ 用兵的法则,不指望敌人不来,而要依靠我有充分的准备来应对他。不要指望敌人不向我们进攻,而要依靠我们有敌人进攻不下的力量和办法。
◆ 所以居安思危,在治思乱,戒之于无形,防之于未然,每天都在解决困难,随时都在准备出事,因为出事是必然的,不出事是不可能的。当领导,就是解决困难和平事儿的。
◆ 一、不怕死,一味死拼,就会被敌人所杀。
二、贪生怕死,没有必死之心,又会被俘虏。
三、愤怒急躁,经不起刺激,会中人激怒之计,愤而出战送死。
四、廉洁,爱惜名誉,受不得污辱,会为了维护自己的名誉,洗清别人泼自己身上的脏水,而不顾巨大的风险出战,中计。
五、爱护居民,也会被人利用,或让他为掩护居民而烦劳,或驱使人民为炮灰,让他不忍作战,而敌人就藏在里面。
这五种性格缺陷,都是将领的过错,用兵的灾害。军队覆灭,将领身死,都是由于这五种危险造成的,不可不警惕!
◆ 故将有五危:必死,可杀也;必生,可虏也;忿速,可侮也;廉洁,可辱也;爱民,可烦也。凡此五者,将之过也,用兵之灾也。覆军杀将,必以五危,不可不察也。
侥幸是决策者最可怕的心态
◆ 孙子曰:凡处军、相敌:绝山依谷,视生处高,战隆无登,此处山之军也。绝水必远水,客绝水而来,勿迎之于水内,令半济而击之,利;欲战者,勿附于水而迎客,视生处高,无迎水流,此处水上之军也。
◆ “处军”,就是驻军、宿营,安营扎寨。
“相敌”,就是观察敌人,判断征候,出现什么现象,说明什么问题。
六种地形的用兵之道(一):先占有利地形
◆ 有的人不能等,总以为等待就是不作为,那就容易“胡作非为”。
◆ 真英雄都懂得一个最通俗的道理——
不作死,就不会死。
◆ 打仗,我们都愿意鼓起必胜的信心。但对于将领来说,“必败的判断”比“必胜的信心”更重要。知道自己失了先机,丢了地利,就不要打。最怕的就是不知道自己会失败,盲目去打。
◆ 但每次他一旦看见胜机已失,马上撤兵回家。
世上没有“必胜”这回事,我们要追求的,是“不败”。
◆ 士卒参差不齐,不能混在一起。如果混在一起,勇健的没有得到重视,没有荣誉感,没有战斗欲。疲弱的呢,天塌下来有高人顶着,上了战场,他躲在强者后面,出而不战。所以兵法说,兵无选锋,就要失败。
◆ 将驭之道,就是爱与畏,赏与罚。
畏的本质,在于“畏我者不畏敌,畏敌者不畏我。”怕上级的,他就不怕敌人不怕死。不怕上级的,就一定怕敌人怕死。所以畏的标准,就是上级要比敌人更可怕。
◆ 懂得军事的人,行动不会迷惑,措施变化无穷。
九种地势的作战方法(一):治气、选锋和分战法
◆ 诸侯在本国境内作战的,叫散地。
为什么在本国境内叫“散”呢?曹操注:“士卒恋土,道近易散。”就在自己家附近,管不好就溜回家了,军心容易散,士卒容易溃散。
◆ 对轻地的战术安排处理,体现了我们前面学过的《孙子兵法》的三个思想:一是治气,关注士卒的心理状态,制造一次小胜利来鼓舞士卒,给大家壮胆;二是选锋,普通士卒怕,选锋军不怕,派选锋军去完成打胜仗、抢东西、鼓士气的任务;三是分战法,以正合,以奇胜,大部队快速行军通过,先锋先插进去拣软柿子捏打胜仗,另外还有一支奇兵埋伏策应,以防与敌人遭遇。
◆ “我得亦利,彼得亦利者,为争地”。谁先占了,就对谁有利。为什么呢,曹操注:“可以少胜众,弱击强。”只要占了这地势,少可以胜众,弱可以击强。所以对方占了争地,你不要去硬攻。
◆ 所以从散地、轻地、争地的战法,我们看到,始终围绕的都是心理因素,是双方精神力量的消长,是治气。
力量的关键是意志力。
◆ 注意休养士卒,积蓄锐气,集中力量,用兵设谋,让敌人无法猜度。
◆ 我们想成功,想得到成功,总是在动中得,通过自己的动,去把捉,去抓取。而往往东抓西抓,却空劳一场,什么也没抓住。能不能静下来,认真思考,踏实积累,不是在动中抓,而是让成果在静中来。这是兵家的思想,也是佛家的思想,是军事思想,也是人生智慧。所以有人说,太忙的人不会成功。
◆ 行动经常变化,计谋不断更新,别人无法识破机关。
◆ 进入九种不同地区的机变,能屈能伸地应对形势的发展,以及对各种人员心理人情的掌握,都是为将者必须具备的能力。
◆ 儒家讲天理、国法、人情,兵法也讲人情。关于人情兵法,前面治气的战例里都有,就是注意士卒的心理,心理决定士气,士气决定战斗力。
◆ 曾国藩说读书,讲两条,一是每日坚持,坚持读一页一行都行,只要每日都读,精进就快,这叫不疾而速。最怕鼓起劲来就大干一场会战,过了劲又撂下不管,那就很难完成。
日拱一卒,是完成任何工作、实现任何目标理想的关键。成功都靠拱卒,不靠出车,因为没有那么多车可以出。但很多人只喜欢出车,你跟他说拱卒的事,他就是不爱听。
曾国藩说读书的第二条,是一本未读完,不动下一本。这样你就不会留下一大堆半途而废没读的书。
给别人钱,不是给对方定价,是给自己定价
◆ 对于这种心病,给一剂药:你给别人钱,不是给对方定价,是给自己定价。需要给他很多钱,不是因为他身价高,是因为你身价高。不是因为他值钱,是因为你的事值钱。
◆ 所以,当我们真正要作出重大决策的时候,绝对要排除类比思维对自己的影响。开会的时候,要就事论事,禁止人打比方,打比方最能偷换概念,类比思维最能自欺欺人的。
◆ 读书,要有正确的读书价值观。从对“度”的解释,我们看到有一般规律说、数据说、星象说,哪个是对的呢?其实哪个对,已经不重要。每一个,都给了我们一个看问题的角度,而且都是非常有价值的角度,引发我们的思考,让我们学到更多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盛达优配官网-北京正规股票配资平台-专业股票配资门户-专业股票配资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